最新目录

机器翻译(MT),什么时候能取代人工翻译?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言)的过程。它是计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言)的过程。它是计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MT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机译技术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在IBM公司的协同下,用 IBM-701计算机首次完成了英俄机器翻译试验,向公众和科学界展示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从而拉开了机器翻译研究的序幕。

1966年11月,美国科学院成立的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公布了一个题为《语言与机器》的报告(简称ALPAC报告) ,该报告全面否定了机器翻译的可行性,并建议停止对机器翻译项目的资金支持。这一报告的发表给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机器翻译当头一棒,机器翻译研究陷入了近乎停滞的僵局。

进入 70 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科技情报交流的日趋频繁,国与国之间的语言障碍显得更为严重,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迫切地需要计算机来从事翻译工作。在8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机器翻译研究发展进一步加快,首先研制成功了 KY-1 和MT/EC863 两个英汉机译系统,表明我国在机器翻译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 Internet 的普遍应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社会交流的日渐频繁,传统的人工作业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人们对于机器翻译的需求空前增长,机器翻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机译技术的发展一直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语言科学等的发展紧密相随。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词典结合语言学专家知识的规则翻译,再到如今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从过去局限于理解句子,发展到现在多文本、跨模态的内容理解,MT已经整整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对于MT来说,不管是它应用范围的广度,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

近几年深度学习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MT逐渐兴起。其技术核心是一个拥有海量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地从语料库中学习翻译知识。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从而实现了“理解语言,生成译文”的翻译方式。

在知行君看来,不论何种方法,影响机译发展的最大因素在于译文质量。就已有的成就来看,机译的译文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差甚远。那什么是译文质量?其标准又是什么?我国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先生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有美国著名翻译家和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先生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不可否认这些理论都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强大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许多科学家采用多种技术和方法来提高MT的译文质量,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专家认为,MT要达到人工翻译(简称“人译”)的水准,首先要解开人脑处理语言信息之谜。也正因如此,近几年陆续实施的欧洲大脑计划、美国大脑计划、中国大脑计划等都旨在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功能,以便提高人们对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认识。这些计划的研究成果也势必有助于人们了解大脑是如何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并有望为机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译文质量的迅速提高铺平道路。

在知行君看来,MT要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准,还有一段漫长、艰巨的路要走,而且知行君始终认为无论机译技术如何发展,也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的地位,因为机译技术的发展不是用来取代,而是来排忧解难的。因此,知行君认为两者会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样既可以节省翻译的时间,也能做出高标准的译文。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网址: http://www.zgkjfyzz.cn/zonghexinwen/2021/0531/692.html



上一篇:流浪地球翻译耳机步入现实,郭帆佩戴时空壶W
下一篇:以科技助力文化传播,微信翻译联手QQ音乐打造歌

中国科技翻译投稿 | 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 中国科技翻译版面费 | 中国科技翻译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翻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