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探究式教学在铁道机车专业课中的运用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绪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学生思维独立成熟,不断活跃,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远远达不到

1绪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学生思维独立成熟,不断活跃,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远远达不到学生的要求,同时,丰富多彩的外界事物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已不能满足教师传授知识的要求。改变教学方法,引入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以前的讲师讲,学生听,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实质性收获,对知识达到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新时代铁道机车专业专任课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对机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探究式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借助信息化资源,进行资料查询和知识完善,小组合作互相讲解,提出疑问,共同解决,验证可实施性,教师对最后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针对重点知识进行再细化和加强,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1]。

2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过程

现针对铁道机车专业核心课《电力机车总体及走形部》中的知识点“车体与转向架连接装置”和“受电弓”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讲解,主要有以下五个环节[2]:

2.1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实现[3]。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对知识的框架和结构进行梳理,讲解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针对电力机车车体与转向架连接装置,教师对典型机车车体与转向架连接装置的机械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讲解说明,查找不同类型机车图片,对比分析连接装置的区别,更利于学生掌握记忆;讲解受电弓知识,教师在实训室对现有受电弓的结构和特点以及运用机车进行说明,重点讲述受电弓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了解受电弓的发展历史和常见受电弓区别,对基础知识掌握记忆。

2.2启发思考

学生在对重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4],针对电力机车车体与转向架连接装置的不同类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连接装置的优缺点,同时在通过不同线路时,车体与转向架连接装置的状态:由于机车运行环境的复杂性,连接装置既要满足直线运行的平稳,又要顺利通过曲线,从直线运行向曲线运行过渡中,连接装置的机械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了便于机车顺利通过曲线,连接装置要满足怎样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受电弓工作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受电弓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优缺点,怎样进行缺点的优化和改进;随着机车速度的不断增大,对受电弓的性能提出了哪些要求,怎样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受电弓在改进的同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此类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或者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班级学生一起思考讨论。

2.3自主(小组)探究

问题一经抛出,所有同学积极踊跃参与讨论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论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小组,对知识进行梳理[5]。

对于车体与转向架连接装置,难点是解决现有机车连接装置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有心盘还是无心盘连接,从直线运行向曲线运行及曲线运行向直线运行的过渡,都是依靠弹簧的回旋力控制,弹簧使用寿命短,而且使用环境恶劣,短时间就要更换,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用钢代替弹簧”的想法提了出来:在转向架上安装齿槽,车体底部安装齿轮条,在直线和曲线上运行时,车体在齿槽里任意滑动,保证直线运行稳定的同时,能顺利通过曲线;或者将齿槽改成菱形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动性,实现直线和曲线的转换[6];也有学生将《机械基础》课程中万向节的知识运用到车体与转向架的连接装置中,万向节可以实现两个连接部件的360°旋转,可以运用到车体与转向架之间的连接,实现直线和曲线的完美过渡。

对于受电弓,学生结合现有实训设备,探讨受电弓的优缺点:随着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受电弓结构也在不断改进,但线路的不平顺会造成受电弓离网,离网的瞬间产生拉弧,电压过大,造成严重的弓网事故。“减小离网概率,防止弓网事故发生”成了学生们探讨的重点问题。从受电弓结构出发,改变受电弓结构,减小离网概率:(1)将碳滑板改为上下两层,接触线夹在中间,可以使离网的概率为零;(2)在受电弓上加自动监测系统,在离网的瞬间,自动调整受电弓高度,减小离网概率。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网址: http://www.zgkjfyzz.cn/qikandaodu/2021/0201/461.html



上一篇: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宿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科技和金

中国科技翻译投稿 | 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 中国科技翻译版面费 | 中国科技翻译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翻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