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许多语言翻译家都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如法国的穆南 (George M ounin),我国的董秋斯、王东风等。然而,有人说翻译不是科学,它是艺术,好的翻译需要的是译者主

自二十世纪中叶起,许多语言翻译家都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如法国的穆南 (George M ounin),我国的董秋斯、王东风等。然而,有人说翻译不是科学,它是艺术,好的翻译需要的是译者主动的艺术创造活动。较早认为“翻译是艺术”的人是17世纪英国的德莱顿(John Dryden),其后他的同乡著名学者斯坦纳(George St einer)也曾论述过翻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然而,经过无数翻译实践的检验,真正的翻译,或者说优质的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即在科学的指导下的能动的语言创造的艺术活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翻译需要科学精神 1.1 翻译要求信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将信放在了这一标准的第一位,则是强调了翻译的科学性的重要。作为译者,最大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将原作者的愿意图让读者了解并明白。 1.2.翻译要求真 翻译是一项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如果不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则,就难以译出准确的译文。比如说,直译法和意译法,归化与异化;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找出规律。以汉法两种语言为例,法译汉通常会省略,而汉译法则通常需要补充说明。比如对原文的理解,可通过掌握原文及文化来获得;可通过在词汇、语法、语音、句法、语义、惯用语、体裁、风格等方面寻找互译语言的的对等关系。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译文才能更符合目的语的规范。否则,尽管译者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字的转换,但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忽视了目的语的习惯和规范,必定不能为广大读者接受,便不是成功的翻译。 另外,之所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还因为翻译并没有一个终结的顶点,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为了达到对原文近乎准确的置换,鲁迅坚持认为“非有复译不可”,“而且复译还不止是击退乱译而已,即使已有好译本,复译也还是必要的。……取旧译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这才会成为一种近于完全的定本。”(罗新璋,1984:298)在求信的过程中,鲁迅对自己和周作人重译林纾翻译过的域外小说的缘由是如此说的:“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i bi d.:260)可见,鲁迅所认为的好的译文应是一个重复修正、揣摩、加以完善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数的经典作品被不断地重译。有多少翻译作品在时代的大潮中被遗忘,而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便是最优秀的作品。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是最终、最好的译本,只有通过对文本的不断揣摩或阐释,必定会出现更加优良的译作。 虽然说翻译活动并非对客观真理的发现,但是只有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才能正确完成翻译活动,才能把原文的本意,尽量还原、传达给读者。 2.翻译是真与美的结合 2.1 翻译是一种艺术性活动 尽管翻译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样是一种艺术性活动。严复先生的“雅”,并不是指语言要优美,有艺术美感,而是要用文言来进行翻译。鲁迅曾经讽刺严复的翻译,说:“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论》,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ibid.:274)由此可见,后世推崇备至的“雅”原则,只是后人经常曲解、杜撰出来的,连鲁迅先生都不以为然。但时至今日,人们往往将“雅”看作是语言优美、得体的标准。 在翻译过程中,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并不是凭空的机械操作,而是译者在一定的政治、美学、思想和文化的作用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取得的。这其中便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译者的艺术创造,从选择原文到翻译技巧再到艺术加工,无不处处体现译者的匠心。 首先,翻译对“美”的追求体现在传统译法中。傅雷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翻译“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提过“化境论”,还有翻译常说的归化和异化法。林语堂认为“谈翻译的人首先要觉悟的事件,就是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i bi d.:430)以傅雷一译句为例: "Mais, bah! Près dellele chicotin serait doux commemiel" “嗳,在她身边,黄连也会变成甘草咧。”(曹德明:2005) 这里,译者用“黄连”代替了“芦荟苦汁”,“甘草”代替了“蜂蜜”,使读者感到自然又熟悉,并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此处,笔者可以说,译者没有对词汇进行严格的对等转换,而是对其进行了艺术处理,既表达出了原文想要表达的由苦到甜的心理感受,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其次,翻译中的艺术创新还突出表现在对诗词歌赋,吟诗作对的译法。词语的斟酌、风格的选定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转换,以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范以及思维习惯,甚至突破束缚,大胆创新,巧妙地凸显源语的语言魅力。 例如,程抱一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摆脱传统窠臼,用词对词的直译堆砌方法进行翻译。 下面是程抱一所译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Reposdel’homme,chuted es fleurs ducannelier. 夜静春山空。Nuitcalme, demars,dansla montagne déserte 月出惊山鸟,Surgi tlalune, effrayé,l’oiseaucrie. 时鸣春涧中。chos des cascades print ani ères. 不论是内容上的“桂花”、“春山”、“月”、“山鸟”和“春涧”等意象,“落”、“空”、“惊”、“鸣”等动词,还是诗歌的外在形式,都尽量还原了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唐诗的意境和韵味无法传达,但形式上可以模仿和还原。剩下的则由目的语读者体会和欣赏。原则上来讲,他没有严格遵循法语语法和句法,不符合严复先生的首“信”原则,但却开风气之先,为法国汉学界和翻译界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思路。这样的翻译是艺术的创造,他不把传递意思作为最重要的目的,这尽可能地还原了古诗的悠扬意境,使法国读者领会中国古诗的独特特点,真正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完成了翻译的目标。 2.2 翻译是科学基础上的艺术活动 翻译是艺术创造活动,但它必须受科学、严谨的方法制约。翻译创造美,并不意味着可以胡译甚至乱译。否则,那便不是翻译了,而是改译,又是另外一种创作活动,不完全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范畴。 尽管林纾的翻译有它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翻译外来小说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赞缪参半。林译小说的误译、改编都是在追求艺术加工的同时,抛弃了对科学与真实的尊重,是一种失真。而许渊冲对翻译的一点看法恰恰可以点评林纾的翻译——“为了求美,不妨失真”。这一论断不免夸大了翻译活动的艺术属性,在翻译领域,失去了科学精神,艺术创作便失去了镣铐,岂不可以天马行空。如此,这便失去了翻译的本质属性,而可以称得上独立的文学艺术创作了。 因此,翻译一定首先是一门科学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会让翻译更为准确、生动,实现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3.结论 认为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的观点,既明确了评判优秀翻译的标准,也符合翻译活动的本质,对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指导作用。明白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完成高水平的翻译工作。对于好的翻译而言,不仅要做到通顺、连贯、符合语言习惯和规范,还要用尽量还原原作的艺术特点。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创造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然而,这一论断并非绝对,翻译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些翻译作品要配合当时的武力或权力的革命斗争,因此作为翻译的另一个要求,艺术化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甚至是没有必要。例如瞿秋白认为鲁迅的《毁灭》和《铁流》的译文“非常忠实”,符合革命的目的和计划,“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是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的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由此可见,当时抛弃艺术是出于对革命需要的“绝对正确”的译文的要求。 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翻译的科学与艺术的属性比重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章时,翻译活动的科学属性更为明显。文章的性质要求翻译时词汇专业、准确、简洁,鲜有艺术加工。相反,文学翻译对原文的词汇、结构的还原要求并不像科技翻译那么严格,反而加注重传递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以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文化与美感。 综上所述,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缺少二者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作为好的翻译。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体的要求下,科学和艺术的天平会发生少许倾斜。意识到这一点,对翻译教学、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翻译》 网址: http://www.zgkjfyzz.cn/qikandaodu/2020/1109/386.html



上一篇:特约编委简介
下一篇:“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

中国科技翻译投稿 | 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 中国科技翻译版面费 | 中国科技翻译论文发表 | 中国科技翻译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科技翻译》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